活動成果
目前位置:
-
工作坊 2021/11/25
2021大數據工作坊:理論與實作結合,參與者滿載而歸

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Taiwan Institute for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IGCR)於11月19日星期五早上9:30二度辦理「大數據工作坊」,報名人數倍增,講師和與學員互動氣氛熱絡。課程第一部分由本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洪國智博士講授「應用大數據分析於政治科學研究」,介紹人工智慧與大數據概論,並以TIGCR相關研究為案例。洪博士提到,因為現代儲存成本愈來愈低、網際網路基礎建設增加,上網設備愈來愈多元,各個領域都開始重視大數據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在案例部分,主要是以文字探勘技術為核心,說明「TIGCR YouTube 政論節目留言資料詞頻分析及建立藍綠政黨情感傾向辭典」和「應用社群媒體資料與情感分析於選舉結果預測」兩個案例,帶領大家深入了解實際的研究方法與成果。

圖左:講師洪國智博士講授課程。(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洪博士在分享尾聲表示,以政治領域來說,語料庫很缺乏,研究者往往需要自己建立研究方法並建立資料的標記。雖然這次的課程簡單介紹「藍綠極性」、「選舉研究」之案例,但是大數據與政治相關研究並不僅限於此領域,並鼓勵學員發展自己有興趣的研究題目。

介紹TIGCR YouTube與Facebook爬蟲專案,讓學員能自行蒐集有興趣的研究資料

第二部分課程,由講師劉家銘向學員講授「TIGCR 新版YouTube爬蟲程式專案介紹與應用」。本專案與去年的成果相比進行了一次改版。架構上可藉由YouTube頻道的「播放清單ID」獲得相關影片資料,再透過「影片ID」獲得任一個影片的所有留言資料,藉此取得單一YouTube頻道所有影片的基本資料與影片留言資料。針對實作部分,劉家銘表示在運用爬蟲程式時必須清楚取得資料的結構,並且用自身的需求及專業能力去解讀分析,以此鼓勵與會學員將個人專長與爬蟲結合應用。

圖左:講師劉家銘指導學員軟體操作。(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第三部分課程,由講師范姜峻浩講授「TIGCR Facebook爬蟲程式專案介紹與應用」。除講述程式架構外,在實作教學部分,以蔡英文、柯文哲粉專為範例,讓學員透過爬蟲取得貼文資料。講師范姜峻浩並介紹幾個應用上的案例,例如可以幫助粉專找出最佳的發文時間等。另外,由於FB目前針對爬蟲程式有座許多限制(如對流量上的控制),故時間點過久的貼文資料可能無法順利透過爬蟲取得。因此建議與會者在進行研究時,應盡快確認要爬蒐的對象,定期蒐集資料。

圖左:講師范姜峻浩向學員講解爬蟲程序。(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與會者大合照。(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2021大數據工作坊學員積極提問,與講師應答熱絡。與會者對本次工作坊內容安排表示受益良多。

工作坊影片請點擊連結:https://youtu.be/_6wU_fYgOqk

工作坊 2021/11/09
TIGCR & TGBS VII自組場次「文官制度與政府效能-以台灣政府文官調查第七期(TGBS VII)資料庫進行分析」工作坊

本中心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臺灣政府文官調查研究團隊,在2021年11月5日下午於警察大學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研討會中,合辦「文官制度與政府效能-以台灣政府文官調查第七期(TGBS VII)資料庫進行分析」工作坊。本次活動採線上與實體會議併行,並於臉書社團「貓空論壇」進行同步直播。
此次工作坊由本中心團隊成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陳敦源教授主持,首先介紹美國學者University of Dayton Assistant Professor Li-Yin Liu,以視訊連線方式為與會者進行專題演講「Cultural theory in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overview and its potential in Taiwan」,其內容聚焦於文化理論以及此理論在公共行政的研究中如何被使用,並希望能探究文化理論與TGBS互動結合後可以激盪出更不一樣的火花,精彩的內容獲得與會者熱烈迴響。


Professor Li-Yin Liu視訊演講(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本場工作坊共有5篇論文發表,其中2篇為中心團隊成員董祥開教授、廖洲棚教授發表文章:
本中心文官網調小組召集人同時也是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董祥開以-『「學」以致用、但「考」不用? - 我國國家考試科目與實際工作場域應用性之比較分析』為題,探討究竟我國公務員考試的方法及筆試內容是否能篩選出合適的公職人選?考試科目以及內容就實際在職場上的應用程度為多少?以及相較我國的制度,他國又是如何進行公務員的考試?
董教授指出除了民主法治素養、專業科目以及對法律的理解外,有將近八成的公務員核心能力是公務人員筆試無法被篩選出來的。其以各國公務員考試為例:英國在篩選公務員時會以情境題、判斷題以及面談的方式;德國則是面試、筆試以及試用三管齊下;日本同樣多試取才,透過表達及溝通的能力來判斷考生是否適合該公職。大多數現代化國家早已不止以單一筆試作為篩選的方式。
利用TGBS的調查數據,董教授分析公務人員認為考試內容與工作內容實際上是沒有辦法連結的(但跟法規相關的科目則被認為有幫助),並且普遍不覺得透過筆試可以挑選出優秀的人才。公務人員對考試多元化有一定的支持度,其中邏輯測驗最受歡迎。最後,董教授請與會者們一同反思,究竟是專業特質較容易學習還是個人特質較容易被改變,是否應該在篩選過程挑選具有合適人格特質的人,進入公部門後再進行專業特質的培訓?


中心團隊成員董祥開教授發表文章(照片來源:NCCU公行系臺灣政府文官調查研究團隊)

另一篇中心團隊成員發表文章,是由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廖洲棚以「探索菜鳥公務員的韌性:服務動機、工作能力與人際互動之多變項分析」為題,探討公務員的韌性究竟能否被培養?以及可以如何培養?
何謂員工韌性?廖教授表示,此用語係用來表示組織員工適應及應付持續變化職場環境的一種個人層次的理論構念。理論的假設為,韌性越高越能夠不受持續變動的環境影響,同時維持其高績效表現。換句話說,高韌性的員工較能夠強化組織的能力、促進組織的永續性。教授指出內在動機(是什麼驅使該員進入公部門?)、外在動機(報考是為了何種原因報考?)、工作能力是否勝任該職、與職場建立關係之能力為重要之因素。以驗證性因素分析得到的指標來看,此研究在數據上有極佳的支撐,這四個因素皆對員工韌性產生顯著的效果。由分析的結果可看出,如果該員是因為外在動機(組織的推薦等因素,而非個人所望)而進入公部門,則對該員的韌性塑造構成負面的效果,其餘三者皆為正面效果。
廖教授對此研究結果之詮釋為:第一,當一個職員的內在動機越高,表示其越能理解工作的意義,有利於激發其為工作付出的意願,也較容易形塑其職場應變能力;第二,外在動機的部分,公職人員越期望能夠一展長才、實現個人理想,工作表現反而更容易因為變動的組織而降低,而考選部近期有提出預備文官團的計畫,讓有意從事公職的人提早了解環境這樣的作法令人肯定;第三,專業能力若能符合職務的要求,該員的工作表現越不容易受到環境變動之影響;第四,新進公務人員若能夠在職場上有較好的人際互動關係,能夠得到更多的協助,其表現也會越穩定。


中心團隊成員廖洲棚老師線上發表文章(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透過此次工作坊,與會學者交流彼此的研究成果。在相互回饋的過程中,共同探討公務員職涯相關議題,並有望能將研究之成果作為改善公務員體制的推動力,不僅能調整國內公務體制的運作,也能增進公務人員之個人福祉或是生涯規劃與保障。本次工作坊於民國110年11月5日順利圓滿結束。

研討會 2021/11/04
2021 TIGCR國際研討會 圓滿結束

【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訊】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Taiwan Institute for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IGCR)於2021年10月29日舉行2021 TIGC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tical Polarization: Perspectives of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on,本次以「政治極化:治理與傳播的觀點」為會議主題,從民主治理、政治溝通、資訊傳播的角度切入,邀集政治、傳播、公共行政等各領域優秀研究者,分別採用民意調查資料、大數據、內容分析等各種研究資料及方法,發表對當今社會民意極化、政治傳播等相關議題的研究。因全球疫情仍未平歇,來自各地的國際學者以線上會議方式交流彼此的研究成果以及相互回饋,結合實體和線上會議,過程順利圓滿,與會者皆收穫良多。



與會學者貴賓合照(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研討會開場,由中心主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黃紀開幕致詞,向與會者介紹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以及此次研討會三個會議場次主題。本中心的遠景為透過傳播和交流促進良好的政府治理,致力於在現今資訊超載的時代探究傳播及治理間的相互作用、避免政治極化並提供政策建議以增進國家之民主治理。此外,黃紀主任分享中心目前正在發展一項創新、具靈活運用特性的大數據工具,能夠針對網路上公眾意見進行分析。黃紀主任亦宣布,中心於同日釋出2020年調查訪問數據。其中包含2020年一般民眾定群追蹤面訪調查資料(TIGCR-PPS 2020)、2020年文官定群追蹤網路調查資料(TIGCR-TGBS 2020),以達成學術資源共享的目標。並進一步分享本中心面訪案因應今年5月台灣爆發社區疫情,2021年面訪案改採用電話訪問、視訊訪問、網路問卷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訪問做出適時應變措施,疫情期間調查工作仍不間斷。

本次研討會極為榮幸邀請到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政府系副教授林澤民向與會者們發表主題演講 "New Media and the Propensity to Protest",內容分享林教授對於中國、香港、台灣與美國國內新媒體以及人民抗議之傾向的想法及關聯性,探討究竟現今的新媒體如:社交媒體、網路、手機,是否促進人民參與抗議活動。林教授表示希望經由研討會的發表,向在座各專家學者呈現其近期研究之成果,也望能透過彼此的反饋更增進自己。



林澤民教授演講(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本次研討會依論文主題不同,分為三個場次:
第一場次,以「Dynamics of Political Attitudes」為題,由中心副主任蔡佳泓教授主持,首先由Auburn University的教授 Cal Clark、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教授Alexander C. Tan、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的教授Karl Ho三位學者以「Polarization and Partisan Dis-alignment in Taiwan」為題,提出台灣與美國近年來日益嚴重的政治極化現象,並探討其原因及對選舉之影響。第二篇由國立政治大學教授陳陸輝、國立政治大學教授蔡宗漢合著以「Change and Continuity of Political Trust among the Electorate in Taiwan」為題,探究台灣選民對政治信任的改變與持續性,同時也探討究竟哪些因素能影響人民的政治信任。第三篇則是伊利諾州立大學教授王德育與國立政治大學教授黃紀的文章「China Threat and the Changing Identity in Taiwan」,以台灣民眾為研究主體,探討台灣民眾是否因為香港事件以及北京的威嚇而在身份認同上從中國人認同轉移至台灣人認同。第四篇由國立中央大學影響力管理與衡量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謝尚伯以「New Southbound Policy in the Eyes of the Taiwanese Electorate: Implications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的主題一窺台灣選民統獨意識對新南向政策態度之影響。四篇文章的評論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吳重禮、國立政治大學教授游清鑫分別提出精闢的意見,與發表人展開精彩的討論。



現場來賓提問(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第二場次「Social Media Use, Framing and Political Polarization in Asia.」由政治大學教授林翠絹主持。國立政治大學副教授俞振華與淡江大學副教授蕭怡靖以「Media Use and Political Polarization in Taiwan」為題,分析1996年至2020年間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的數據,找出媒體以及政治極化間的關聯。接下來由本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洪國智則以「A Case Study in the 2020 Taiwan Presidential Election」為題,藉由觀察社交媒體影片下的群眾發文來預測總統大選獲勝人選。Birl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Science的教授Veena Ramachandran以「New India’s Public Sphere: Delegitimization, Co-option, and Control」為題,利用印度政體改變的動向證實極化的民眾如何透過Twitter塑造及主宰媒體管理。評論人Missouri School of Journalism 的教授 Shuhua Zhou、國立中山大學教授劉正山、國立政治大學教授林日璇分別就三篇文章以不同角度的觀點提出心得,討論研究成果。



與會學者發表研究論文(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第三場次「Attitudes, Attributes, and Achievements of Civil Servant.」,由國立政治大學教授蘇偉業主持,先由Nanyang Technology University教授陳重安、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郭銘峰、Singapor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Design研究員Assel Mussagulova與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研究員Chengwei Xu合著論文,以「How to Reward High-PSM Public Servant? Evidence from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為題透過視訊發表,探討究竟公務體系主管是否應獎勵具有高度公共服務動機的公務員,並進一步分析何種獎勵機制有效。國立政治大學副教授董祥開與國立政治大學博士生蔡雅琄以「Feeling Worse or Getting Used to It? Public Servant’s Coping Behaviors and Satisfaction on the Civil Service Pension reform」為題,分析公務人員對於2018年的年金改革後的心態以及應對行為的變化。最後則由Southern Federal University的博士生Anait Akopyan以「Bureaucracy as a Pervasive Phenomenon of Contemporary Governments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為題,探討妥善運用科技將可以更有效率地支持公部門的運作以及其結構。評論人則邀請到國立政治大學教授蘇偉業及國立台南大學助理教授曾憲立,分別就他們在公共行政的研究經驗,和發表人分享建議。



與會學者貴賓閉幕合照(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最後,中心主任黃紀為本次研討會閉幕致詞,宣傳2022年10月28日將舉行的2022 TIGC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tical Polarization: Perspectives of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on,也歡迎貴賓們明年再度與會。本次研討會於民國110年10月29日順利圓滿結束。

 

研討會 2021/09/11
「2021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圓滿落幕

本中心與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在9月2-3日合辦「2021 調查研究方法與應用」學術研討會。本次研討會有鑑於時代發展與社會結構轉變,衍伸出許多新興的應對資料蒐集方法。以「調查方法的挑戰與新興議題」為主題,特別邀請相關領域的重量級學者德國University of Munich Dr. Frauke Kreuter,以視訊連線方式進行專題演講,講題為「Combining Data from Multiple Sources: Examples from Economic and Public Health Research Studies」,其內容聚焦於資料蒐集方法的近期發展與未來趨勢,精彩的演講獲得與會者熱烈迴響。

研討會開場,由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研究中心蕭高彥主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吳重禮所長,以及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陳志柔所長開幕致詞,表示因應防疫採線上會議,吸引超過600位專家學者、各大專院校師生踴躍報名。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依論文主題,規劃為九個場次,邀集從事調查方法研究、意見探勘與情感研究以及資料蒐集方法研究的相關專家學者與會發表。


9月3日論壇:新冠疫情下的調查因應策略視訊會議圖

2019年底開始,全球新冠疫情持續蔓延,使諸多國家的面訪調查計畫面臨嚴峻的挑戰。為此,本次研討會特別規劃一場「新冠疫情下的調查因應策略」論壇,邀請到 World Association for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WAPOR) Asia President Dr. Yashwant Deshmukh、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Dr. Jill Sheppard、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王衛東教授,以及本中心黃紀主任。在論壇上,黃紀主任帶來的主講題目為「Conducting Survey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Experience of TIGCR-PPS 2021」。4位學者聚焦分享在後疫情時代,執行調查研究的應對策略與實務經驗。本場論壇內容豐富,線上問答熱烈,與會者表示獲益良多。

中心副主任張卿卿教授為會議閉幕致詞

最後,由本中心副主任張卿卿教授為會議閉幕致詞,首先感謝主辦單位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團隊,以及本中心成員俞振華教授籌備本次研討會。研討會平均每個場次皆超過200位線上聽眾熱情參與,並期許與會者透過學術交流碰撞出智慧火花。本次研討會於110年9月3日順利圓滿結束。

工作坊 2021/05/05
應用TIGCR釋出研究資料 進行實務工作坊:Panel Data Analysis

本中於4月28日周三下午1點半,以線上教學的方式舉行【2021 TIGCR 調查資料分析實務工作坊:Panel Data Analysis】。本次工作坊由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蔡宗漢教授、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蔡奇霖助理教授主講,使用TIGCR在2018-2019年釋出的一般民眾定群追蹤調查資料(TIGCR-PPS 2018)(TIGCR-PPS 2019)、文官定群追蹤網調資料(TIGCR-TGBS 2018)(TIGCR-TGBS 2019),分析台灣民眾、政府文官的立場等重要研究議題。

首先,由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蔡宗漢教授分享Panel Data的資料分析方法。蔡教授說明追蹤資料除了可以得到不同受訪者之間的差異比較,還可以得到同一位受訪者在不同時間點對同一個議題在想法上的改變。因此,相較於單一波次的調查資料,追蹤資料可以得到更多的觀察值。另外,在分析模型使用上,解說兩種變異值,一種是不同人的差異,稱為組間效果(Between Effect);另一種則是相同受訪者在不同時間的差異,稱為組內效果 (Within Effect)。於此,蔡教授使用隨機效果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s)來分析TIGCR 2018、2019年的追蹤資料,納入分析的自變項包括對台灣整體經濟評估、對蔡英文總統在兩岸關係相關施政上的評價、對蔡英文總統整體施政的評價、政黨傾向等,檢視這些變項對台灣人民統獨立場變化的解釋效果。


圖1. Random Effect Model分析各項變項對台灣人民統獨立場之影響
(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分析結果顯示,對台灣整體經濟的評估有解釋效果。相對於經濟評估低者,經濟評估較高者較偏向台灣獨立,在此同時,對於台灣經濟評估越表樂觀者越可能偏向獨立。對蔡英文總統總體施政滿意度方面,對蔡英文總統施政表現越表肯定者越可能偏向獨立,但組間效果顯示肯定施政表現者相對地會較可能偏向支持統一。會發生這樣的差異,源於模型的估計值出現了一正一負的狀態。另外,對蔡英文總統在兩岸關係施政狀況的評價也有解釋效果。具體而言,越肯定蔡英文總統在兩岸關係上的作為者越可能偏向獨立,在此同時, 相對於不認同蔡總統在兩岸關係上的作為者,予以肯定者較可能偏向獨立。

課程最後,蔡教授表示區分組內效果與組間效果的變異值,可以有更多彈性空間來進行資料分析,而不受到分析模型的條件侷限。

接著,由國立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蔡奇霖助理教授帶領聽眾們探討如何在線性多層次模型和結構方程式模型的架構下進行定群追蹤調查的資料分析。

圖2. 主題二內容介紹 (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此次內容聚焦在定群追蹤資料分析(Panel Data Analysis)的兩個常見統計方法:固定效果模型與隨機效果模型。蔡教授使用TIGCR的調查資料實際進行統計軟體的演釋,讓內容變得更具體。(TIGCR於2018至2019年對民眾的訪問調查資料)

定群追蹤資料分析具有定群與追蹤的兩項特徵,也就是對同一群受訪者在不同的時間點重複進行訪問。因此定群追蹤資料不僅具有橫斷面單一時間資料的優點,同時也兼具縱貫面時間序列資料的優點,也因為資料具有時間這個面向,所以定群追蹤資料可以用來做趨勢的分析,也可以用來做受訪者對過去與現在觀點之對照。


圖3. 固定效果模型與隨機效果模型之比對(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固定效果模型與隨機效果模型都有運用定群追蹤資料的優勢,讓迴歸截距項(Linear Regression)可以因人而異,但是兩個模型估計截距的方式不同。粗略來說,固定效果模型將各個截距項視為未知但固定的參數去估計;隨機效果模型則是將截距項視為潛在的隨機變項。但最關鍵的不同點還是:固定效果模型會將因人而異卻不因為時間而異的個人特質從資料中排除,譬如省籍,每個受訪者的省籍不同,且省籍並不會因時間改變;而隨機效果模型則克服了這點,可以分析像省籍這種因人而異卻不因時間而異的自變項。

另外,蔡教授帶領聽眾了解各種模型的演釋,從中作出總結:定群追蹤資料的調查可以在多層次模型和結構方程式的架構下來進行更有彈性的分析。但教授也提醒大家,隨著方法變得更有彈性,研究者本身也有義務讓自己的統計模型與研究問題與理論更為貼近,而不是隨意設定或是濫用。因為過度複雜的模型容易失去意義或是遇到模型無法辨識和數值演算不穩定的問題。

此次工作坊透過蔡宗漢教授以及蔡奇霖助理教授的分享,讓參與學員透過工作坊影片,認識如何運用定群追蹤調查資料(TIGCR 資料庫)搭配模型演釋以及分析軟體Stata,來有效地進行數據分析。

工作坊影片請看以下連結:https://youtu.be/713ITz2W1S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