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成果
目前位置:
-
工作坊 2022/10/04
2022 TIGCR 地理資訊系統工作坊

台政傳中心於9月30日星期五早上10:00至12:00辦理「地理資訊系統工作坊」。本工作坊分為兩個部分談地理資訊訊系統(GIS),並進行GeoDa與R軟體的實作練習。

第一部份由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廖興中老師主講:「COVID-19疫情資料空間分析:GeoDa實作」。過去這幾年,COVID-19影響全球,進而產生許多政治、經濟、與社會現象。於此同時,研究者有機會取得大量與疫情有關的資料,並透過這些資料進行空間分析。

圖一為廖興中老師

此次工作坊,廖興中老師利用了從世界衛生組織中取得的100多個國家疫苗的覆蓋率等資料來帶領參與者進行實作。透過老師生動活潑地講解,與會者能深刻地了解到GeoDa的實用性、視覺化功能的有趣,並體驗到空間資料分析的特色。

廖興中老師表示地理資訊系統主要的三大功能就是:
一、將想要分析的主題標示在地圖上面;
二、接續上點,這個標示在地圖的主題把其背後的屬性資料連結在一起;
三、最終,把空間的關係串連起來。

老師在解說的尾聲也鼓勵大家將自己看到的有趣現象(Special Thinking)放進系統,挖掘更多數據中有趣的空間關係。

圖二為此次參加工作坊的學員

工作坊的第二部份,則由本中心博士級研究員洪國智主講:「選舉地理學概述與空間微觀模擬投票結果實作」。內容主要分為:選舉地理學關注的課題、台灣選舉地理、空間分析與選舉研究以及最後的R軟體操作練習。

圖三為本中心洪國智博士

「所有事物都與其他事物相關,但是近處的事物比遠處的事物更相關」,洪國智博士表示地理學就是探討人類生活的地表空間內一切的自然和人文現象的分佈、交互作用。其中,選舉地理學被視為人文/政治地理學中的一個分支,主要探討地理與選舉間的關係,例如選區內的人口結構與自然環境如何影響選舉結果,關注範圍有:投票地理學、地理因素對投票的影響、選區劃分的影響。

談到選舉,在台灣選舉地理的部分,洪國智博士以過去我們常說的「南綠北藍」為例,此名詞出現在2000年總統大選後,指以濁水溪為界,以北泛藍基本盤佔優勢,以南則泛綠支持率較高。簡單來說,代表著兩大政黨在不同的地區具有一定的優勢,而這樣的地區優勢在各國選舉都是常見的現象。不過,近年來這樣的政治版圖也有出現變化,在2018年九合一選舉和2020年總統大選後,台灣北、中、南都會區均出現大量的中間選民,同時無黨籍與新興政黨當選機會增加。

在空間分析與選舉研究的分享上,洪國智博士則說明,傳統空間分析是選舉地理學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通常被概念為運用資料的定量分析方法,最主要目的就是將Raw Data轉化為有意義資訊的過程,如:描述性分析、預測性分析和指示性分析。

在工作坊的最後,洪國智博士亦介紹「黃紀教授台灣政治地緣資訊系統」以及如何透過空間微觀模擬(Spatial Microsimulation)來將個體的調查資料模擬區域的總體資料,藉此推估可能的選舉結果。

平常在進行研究報告時,研究者常透過大量的描述性文字來呈現其結果與發現,但是利用地圖、圖表等視覺化的方式來傳達,往往更容易傳遞大量的資訊。本次工作坊藉由兩位講者深入淺出的教學和實作體驗,幫助與會者更進一步了解空間資料的建立、收集相關分析方法。期待透過這次 TIGCR 地理資訊系統工作坊,激起所有與會者空間分析方法的興趣,並將其加至未來的研究中!

圖為講師與學員們的合照

完整的工作坊影片請點這邊:https://youtu.be/7miCUwhb6ik

 

研討會 2022/08/24
202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thod Triangulation: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本中心與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在8月18-19日合辦國際研討會 "202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thod Triangulation: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有一場專題演講,三場座談會以及8篇論文分享,研討會第一天由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研究中心蕭高彥主任開場致詞,此研討會為全線上進行,就算在疫情之下學術界的分享與交流依舊不停歇。

圖一為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研究中心蕭高彥主任

此一研討會的主題聚焦於「跨方法研究的應用」,今年研討會隆重邀請了來自美國密西根大學的Dr. Frederick G Conrad 主講社群媒體與調查資料的跨界應用,由本中心的團隊成員張卿卿老師介紹出場。

圖二為本中心成員張卿卿老師

圖三為學者Dr. Frederick G Conrad 演講結束後互動良好的Q&A時間

除了精彩的演講外還有八篇論文分享,其中一篇是由本中心的團隊成員洪國智博士分享的 "Integrating Sentimental Analysis, Polling, and Spatial Microsimulation in Election Prediction" 論文中指出近年來使用社交媒體數據預測選舉已成為一種常見的方法。但是,由於可能無法知道網路使用者正確的地理位置,因此在預測選舉中(特別是地方選舉)使用社交媒體數據作為依據通常是有限的。

圖四為本中心成員洪國智博士

此次研討會還有精彩的三場座談會,分別邀請英國愛丁堡大學何俊霆博士、美國華盛頓大學的蕭遠教授,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Dr. Teppei Yamamoto,針對 Digital Footprint Data、Text Mining,以及Conjoint Experiments等議題籌組場次,並邀請該領域內頂尖之學者發表研究成果。

研討會第二天由本中心的黃紀主任開場致詞,黃紀主任表示三角驗證法(method triangulation)對於避免依賴單一研究技術所带来的缺陷和偏見非常重要。结合不同的方法不僅使我們能夠檢查來自不同來源的證據,而且還能增强我們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當我們使用多種觀點和技術收集數據時,我們將能夠相信我們的數據更密切地反映了真實世界。

圖五為本中心黃紀主任擔任第二天研討會的開場致詞

黃紀主任舉了個有趣的例子,我們都聽過萬人響應,無人到場這個故事。這個故事提醒我們單一方法的侷限。我們需要透過網路爬蟲(web scraping)、文本探勘(text mining)、數位追蹤(digital tracing)以及更傳統式的參與式觀察和深入訪談來充分了解表達和行為之間的差距,以及其決定因素和後果。黃紀主任並指出由於Covid-19 疫情的時代,混合模式調查有時成為收集調查數據的唯一選擇。但混合模式調查存在的問題是 : 透過面訪調查、電話調查、網路調查針對一樣的問題是否會產生不同的答案呢? 混合模式調查產生的問題是否在不同的子群體中有所不同呢? 黃紀主任表示要回答這些問題,最好的辦法不僅要進行詳細的分析還需要非常仔細的調查實驗設計。

為期2天的研討會學者們與參與者皆收穫良多,藉由Q & A的交流時間彼此分享意見與想法。本次研討會於111年8月19日中午順利圓滿結束。

圖六為學者們和與會者的合照時間

 

 

演講 2022/05/19
線上演講,Amy Liu教授談「雙(多)語選舉票設計的態度效應」

線上演講,Amy Liu教授談「雙(多)語選舉票設計的態度效應」

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台政傳中心)於5月18日星期三中午邀請Dr. Amy Liu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府系副教授)發表演講「Attitudinal Effects of Bilingual (Multilingual) Ballot Designs」。

工作坊 2022/05/05
2022 TIGCR 調查資料分析實務工作坊:Categorical Panel Data Analysis

2022 TIGCR調查資料分析實務工作坊:Categorical Panel Data Analysis

 本中心於4月27日(三)下午一點半,以線上教學的方式舉行【2022 TIGCR 調查資料分析實務工作坊:Categorical Panel Data Analysis 】,YouTube首播觀看人次124人,最多同時線上觀眾人數54人。

本次工作坊由政治學系黃紀教授、公共行政學系董祥開副教授主講,使用TIGCR在2018-2020年釋出的一般民眾定群追蹤調查資料、文官定群追蹤網調資料,以類別定群追蹤資料分析台灣民眾、政府文官的立場等重要研究議題。

演講 2021/12/21
消費者政治意識形態與品牌立場的關聯 Federico de Gregorio教授分享美國案例

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TIGCR)於12月16日週四下午邀請美國艾克朗大學行銷學系副教授Federico de Gregorio發表演講「When Brands Take a Stand: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Ideology on Consumer Response to Brands’Explicit Social Positions」。

Dr. Federico de Gregorio發表公開演講。(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de Gregorio教授以Goya food發表的政治立場作為小故事開場,帶出演講主題。第一部分,從消費者的角度切入去談論政治意識型態(Political Ideology)。其特別點出政治意識型態(Political Ideology)很難定義,傳統上將政治意識型態(Political Ideology)分為左派、右派是最直接的辦法。隨時間演變,右派被視為是保守派,左派則被視為是自由派。教授提醒,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和政治傾向(political affiliation)搞混,比如許多亞裔美國人通常比白種人保守,但在投票上則會更加傾向民主黨。此外,進一步說明美國保守派、自由派消費者的行為差別,其特點主要在於保守派對國有品牌和大品牌有較強傾向、對於創新的產品嘗試意願較低而且較少向官方抱怨產品問題。

與會者提問問題。(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企業為何表明立場?CSA發展是現在進行式!

為什麼一個賣漢堡的或是一間航空公司要對政治議題或與自己無關的議題表明態度?比起消費者行動主義(consumer activism)被研究了好幾年,關於企業行動主義(corporate activism)反而很少被提到。Gregorio教授表示,其實企業一直都有在進行表態,只是他們過往比較少「大聲的」表達,形式多半為遊說、政治獻金、維持與政府間的關係,還有實踐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而企業的「表達立場」或是「社會倡議」,學術上稱作Corporate Sociopolitical Activism (CSA)。這樣的行為在西方國家愈來愈普及,其中主要原因之一為政治極化的現象越來越明顯,消費者對於企業表達立場的需求更為渴求,以致企業主們自身更願意表達立場。de Gregorio教授也舉了Nike、Goya food、Lowe’s和Delta Airlines等企業的案例來加以補充說明。並表示根據目前的研究顯示,CSA唯有在跟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價值觀一致下,才不會對企業本身造成負面影響;另外,這方面的學術研究目前雖然還很有限,但是數量已經不斷在增長中。

與會者合影。(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演講尾聲,de Gregorio教授分享其研究心得,包含政治意識型態(Political Ideology)應該要用不同方法去測量,而社會量表之設定則需考量不同國家的文化。整場活動最後在與會者與教授熱烈的問答環節中告一段落,與會者皆滿載而歸。

演講影片請點擊連結https://youtu.be/hX19jSucjrI

研討會 2021/12/10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mocratic Governance & Recession in the Indo-Pacific」國際研討會圓滿結束

由Research Initiative on Taiwan Studies (RITS), Southeast Asia Research Initiative (SEARI) 與本中心合辦2021年「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Democratic Governance & Recession in the Indo-Pacific」實體與線上並行會議,於12月9日台灣時間上午9點15分在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正式開幕。本次研討會的主題為「Democratic Governance and Democratic Recession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重點探討印太地區的民主治理以及民主衰退。為期2天的研討會有2場專題演講以及5個主題場次,本中心團隊成員在12月10日台灣時間早上10:40 於Panel 5: Impact of COVID-19以線上會議的方式發表3篇研究論文。

圖右中心成員陳永福教授開幕致詞(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研討會的第二天,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的成員組成panel,由團隊成員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陳永福教授擔任主席,介紹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TIGCR) 本次國際研討會之發表成員及文章題目,三篇不同的文章個別為:中心成員俞振華教授與中心主任黃紀教授與所發表的「Rally around the Jab? COVID-19 Vaccine Policy and Presidential Approval Rate in Taiwan」,第二篇為中心博士級研究員洪國智博士與中心成員廖洲棚教授發表的「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Disinformation on People: A Case Study in Taiwan」,第三篇則為中心副主任蔡佳泓教授、美國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政治系助理教授Dennis Lu-Chung Weng與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陳憶寧教授合著發表的「Partisan Cues and Vaccine Injection: Evidences from Taiwan」。


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實體研討會現場(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第一篇由中心成員俞振華教授與中心主任黃紀教授以「Rally around the Jab? COVID-19 Vaccine Policy and Presidential Approval Rate in Taiwan」為題,探討究竟台灣的疫苗政策如何影響人民對總統的滿意度,並且對此作出假設:能夠自疫苗政策獲得利益的人將對現任政府以及該政策更加支持,尤其是已經注射第一劑和即將在不遠的未來接種疫苗的人會比另一些不是疫苗優先施打的族群更加展現對政府的支持。此篇文章以兩種網路調查作為資料庫,其中一個為今年五月底台灣疫情達三級警戒時所做的Polcracy調查,另一個則是TEDS 調查系統,於今年七月中當台灣三分之一的人口已接受疫苗施打時開始進行。研究顯示,疫苗的接種政策確確實實影響民眾對總統的滿意度,尤其等待施打疫苗越久的民眾對疫苗政策以及蔡總統的施政表現將越感到不滿意。

第二篇為中心博士級研究員洪國智博士與中心成員廖洲棚教授的文章「Evaluating the Impact of Political Disinformation on People: A Case Study in Taiwan」,以台灣研究案例,評估政治假資訊對人民的影響。研究之目的不僅在於了解台灣在打擊假資訊方面做了多少努力,更是為了評估政治假資訊之影響力。本文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以本中心2020年『一般民眾定群追蹤面訪調查資料』(TIGCR-PPS 2020)了解哪些類型的人接收到假資訊後比較容易被影響;後作者再使用自台灣事實核查中心搜集的假資訊數量趨勢並將其與TPOF的調查數據進行比對,來找出假資訊數量與民眾對政府的滿意度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現,受假資訊影響最甚者為使用網路較頻繁的人,反而與年齡以及教育水平較不相關;而假資訊的數量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會與人民對政府的滿意度相關。

第三篇文章「Partisan Cues and Vaccine Injection: Evidences from Taiwan」由中心副主任蔡佳泓教授、美國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政治系助理教授Dennis Lu-Chung Weng與國立政治大學廣告學系陳憶寧教授合著發表,以台灣為例探討政黨如何在公共衛生議題上扮演影響人民想法的重要角色。2021年5月底台灣爆發新冠疫情前,即使大多數民眾對於新冠疫情懷抱焦慮及擔憂的心情,仍然有許多台灣人民對來自日本的AZ疫苗效用感到懷疑,並且拒絕接種。作者認為民眾排斥施打特定牌子的疫苗,可能源於疫苗的議題受到政治化,導致人民在看待疫苗的議題時具有政黨濾鏡。作者於台灣疫情爆發後開始搜集縱橫資料,得到的數據顯示接種疫苗的意願往往因為政治而鮮少出於大眾對於公共衛生的意識。由此可見,就算是非政治相關的議題,民眾也還是傾向基於其政治立場來做決定。

視訊會議圖(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三篇文章以獨到的見解以及數據探究新冠疫情在台灣對不同層面及領域的影響,深具研究價值。在場次進入尾聲時,亦有現場學者向俞振華教授提問,詢問台灣在疫情期間是否經歷民眾以身體自主權為名義而拒絕施打疫苗,俞教授向該學者解釋台灣疫情爆發前後台灣民眾對於接種疫苗的想法,以及台灣人民與他國人民對疫苗看法的不同之處。透過此次研討會,來自紐西蘭、澳洲、英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以及台灣學者匯聚一堂相互交流為印太地區的民主治理與衰退提出多方研究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