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成果
目前位置:
-
演講 2021/03/24
台灣與中國關係  Benson教授解析九二共識戰略邏輯

【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訊】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Taiwan Institute for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IGCR)於2021年3月22日邀請美國Vanderbilt University政治學系副教授 Brett V. Benson發表演講「Understanding the Strategic Logic of the 1992 Consensus in Taiwan-China Relations」。

Benson教授介紹台灣與中國九二共識戰略邏輯(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Benson教授分享其研究結果,提供精闢的分析以及數據讓學員們理解九二共識至今對兩岸的影響以及其蘊含之政治決策的戰略邏輯。九二共識到底有什麼貢獻?達到了何種目的?以及為何九二共識不再受多數民眾歡迎?另外,Benson教授也幫助學員更了解何謂「議價」(Bargaining),及存在於台灣和中國間的議價手段。

當面臨對手並且深知對方在未來會變得更加強大時,卻選擇維持現狀而非真正與對方議價,讓對手隨著時間成長並在未來有更多談判籌碼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舉措。教授認為這樣的延遲議價必有其戰略上的意義,如同台灣在2000年後面對中國的崛起(中國加入WTO、脫貧、舉辦2008年奧運)卻仍然在政策上接受九二共識(維持現狀),台灣這樣的選擇勢必在未來談判時得與不斷壯大的中國勢力交手,到時反而吃力不討好,那麼台灣為何要戰略性延遲與中國的議價呢?

在2000年,對台灣來說崛起中的中國代表兩岸關係將走向兩種可能:第一種,隨著成長,未來的中國將會有更多能力向台灣議價,台灣將無可避免地失去更多;第二種可能,台灣不希望面對未來強大的中國有向其喊價的情況,直接宣布台灣獨立,進而導致兩岸衝突。這也解釋了為什麼2000年的台灣,有那麼多台灣獨立的聲浪以及民進黨所面對巨大的壓力。對他們而言,若不在當時有所作為,未來可能面對更強大的中國。以上兩種狀況都不利台灣,而教授認為九二共識可以幫助避免這兩種情況。

與會者提問問題(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Benson教授的演講圍繞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一:九二共識如何運作?以及能為台灣得到什麼好處?

教授認為當時的台灣相信九二共識是為了更遠大的目標,針對的是整個中國的民主化以及自由化而非僅僅為台灣的主權,接受九二共識這樣戰略性延遲的策略,可以避開前段提到的兩種不利於台灣的可能性。台灣大眾認為如果中國成為民主自由的國家,便不排斥與之更加親近,台灣甚至可以成為中國民主化的模範。李登輝以及陳水扁兩位前總統(只接受1992年香港會面的事實)曾相信台灣能夠領引領中國走向民主與自由,馬英九亦曾表示「中國的民主發展是我們的責任」。而當台灣採取戰略性延遲時,中國也會給予台灣更多利益與合作(馬英九總統執政時期的各項友台政策),這也使台灣對於中國的崛起有更多的包容,甚至間接維持了兩岸間的穩定與和平。

問題二:

九二共識為何不再受歡迎?

2016年當蔡英文表示不接受九二共識時,多數民眾仍然認同九二共識。但自從習近平表示九二共識等同一國兩制、取消主席任期以及香港政府釋出《逃犯條例》、《香港國安法》後,台灣大眾不再相信中國未來會走向民主與自由化,當缺乏民主化與自由化這樣的條件時,九二共識於是失去台灣民心。而此時的中國已然崛起,並對台灣擁有極大的議價能力。

問題三:

台灣現在該如何?

樂觀主義已不再,台灣人們認為現狀中國不會走向民主。面臨著聲勢壯大的中國以及其日益增長的議價能力,於是台灣將希望轉向美國。相信若台灣宣布獨立、兩岸發生戰爭時美國會出兵防守台灣,但美國並不喜歡出兵,同時美國兩大政黨對中國的態度也有所不同。美國是否可靠?台灣是否淪為美國的談判籌碼?台灣有沒有更創新的外交政策?Benson教授留給學員們思考空間也樂於與學員們有更深的討論。

活動大合影(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歡迎各位點閱以下連結觀看演講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XeUTLOtX_I

 

 

工作坊 2020/12/04
大數據工作坊,報名踴躍,與會者皆滿載而歸

台政傳中心於11月27日星期五早上9:30首次辦理「大數據工作坊」,報名踴躍,講師、與會者間問答熱絡。活動由現在任職淡江大學的戴昀助理教授預錄影片演講「一個『刪帖』研究的經驗:WeChatscope資料系統簡介」開始,接著由台政傳中心大數據小組兼任助理教學如何簡介本中心最新的大數據資料庫,指導同學如何使用資料庫數據和爬搜相關訊息。
 
活動由台政傳中心黃紀主任致詞拉開序幕,簡介台政傳中心研究方向以及本中心在大數據資料庫方面的建置。接著以預錄影片方式,由戴昀助理教授講授「一個『刪帖』研究的經驗:WeChatscope資料系統簡介」,說明透過分析微信公眾號發文被刪除,如何以random forest方式運算每則貼文與各種主題的關聯性,並再以人工判讀深入探討微信貼文被刪除的可能關鍵原因。
 
接下來由講師呂學翰向學員簡介本中心YouTube留言資料庫的內容,將從資料欄位說明、資料統計值以及資料爬蟲方法開始說明。在工作坊活動前,事先提供部分Youtube留言資料與程式碼提供學員事先下載以及往後進行分析時參考。呂老師的課程依序說明留言資料的自然語言處理(NLP),分析留言情緒與議題趨勢,主要以結巴套件(Jieba)進行中文斷詞,同時也會一併介紹中研院斷詞系統ckip。再結合情緒字典分析哪一類議題有較多負面情緒用詞,以及這些流言多和哪些主題相關。


講師呂學翰授課。(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此外,講師洪御哲分享當手邊有大量資料時,該如何快速知道各個文本的主題並加以分類。洪老師示範使用「主題模型」非監督式的訓練方法,在本次工作坊中帶領學員實作LDA(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主題模型,以YouTube上各個政論節目下的千萬則留言作為練習資料,從留言的文字中分類並判斷屬於何種主題,以及各個主題的特性。


講師洪御哲授課。(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最後,針對學員的提問,兩位講師就自身經驗和專業,解答學員對大數據資料庫相關疑問,與會者皆滿載而歸。

與會者大合照。(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研討會 2020/11/10
2020 TIGCR國際研討會 圓滿結束

【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訊】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Taiwan Institute for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on Research, TIGCR)於2020年10月30日舉行2020 TIGC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tical Polarization: Perspectives of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on, 本次研討會為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成立以來,第二次主辦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因為正值全球新冠狀肺炎影響,來自香港、新加坡、哈薩克、紐西蘭和英國之國際學者,以線上會議方式與研討會連線交流,是本中心首次結合實體會議和線上會議,過程順利圓滿,意義非凡。

與會學者貴賓合照(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本次以「政治極化:治理與傳播的觀點」為會議主題,從民主治理、政治溝通、資訊傳播的角度切入,邀集政治、傳播、公共行政等各領域優秀研究者,分別採用民意調查資料、大數據、內容分析等各種研究資料及方法,發表對當今社會民意極化、政治傳播等相關議題的研究。

 

 

研討會一開始,先由中心主任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講座教授黃紀開幕致詞向與會貴賓說明在資訊超載的數位時代,本中心戮力成為政府、民眾的溝通橋樑,不僅針對一般民眾及政府文官蒐集優質調查訪問資料、社群媒體大數據、集體資料,希望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國家施政溝通,促進社會和諧永續;也多方發展國際政治傳播學術社群網絡,展現台灣經驗、精煉研究能量。

 

 

黃紀主任亦宣布,本中心這近三年來以政治極化等題目為核心,針對一般民眾及政府文官執行的調查訪問案,其資料於本次研討會同日以中、英雙語方式對國內、外研究者釋出,包含2019年一般民眾定群追蹤面訪調查資料(TIGCR-PPS 2019)、2019年文官定群追蹤網路調查資料(TIGCR-TGBS 2019),以達成學術資源共享的目標。

 

黃紀主任開幕致詞後,由其引介位在香港的香港中文大學李立峯教授進行Keynote Speech。李教授以「Social Media and Opinion Polarization in Times of Political Contention」,探討數位時代的社群媒體的使用與政治極化現象間的關聯性。

 

李立峯教授致詞。

(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本次研討會依論文主題不同,分為三個場次:

第一場次,以「Rethinking the Effects of Social Media」為題,由中心成員徐美苓教授主持,首先由政治大學的林日璇教授以「Selective Avoidance User Types in Social Media During Elections: Their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and Happiness」為題,探討社群媒體使用者按讚、回覆留言等習慣,與其個人政黨傾向和身心快樂程度之關聯性。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陳萱庭則結合媒體因素,以「Cross-Cutting Information Checking on Social Media and Attitude Change」為題,針對使用社群網站和政治傾向轉變之間的關聯性。第三篇是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博士候選人高頡先生的「How the Pro-Beijing Media Influences Voters: 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以台灣民眾為研究主體,探討台灣民眾可能由於情感政黨極化現象而降低了對民主的信心。第四篇文章是University of London的博士候選人張蓉君女士撰寫「The Transformation of Campaign Advertising Strategies and National Identity Appeals in 2020 Presidential Election」。四篇文章的評論人國立政治大學教授林翠絹、國立台灣大學教授李怡青分別提出精闢的意見,與發表人展開精彩的討論。

 

與會學者發表研究論文

(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與會學者交流

(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第二場次「Reexamination of Political Polarization」由國立政治大學的俞振華教授主持。國立政治大學教授同時也是本中心的黃紀主任及研究助理郭子靖以「Actual and Perceived Polarization on Independence-Unification Views in Taiwan」為題,分析台灣藍綠兩黨支持者在看待彼此的政治態度時,和對方實際政治態度有極大落差,屬於政治極化現象。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是本中心副主任的蔡佳泓教授,與政治系蔡宗翰教授共同以「Change in Independence/Unification Issue Position: Application of Within-between Model」,觀察台灣民眾在統獨議題上的立場變化。紐西蘭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教授Alexander C. Tan則以「Party Polarization in New Zealand and Taiwan: An Exploratory Study」為題,分析紐西蘭和台灣在政黨傾向有不同表現,前者並未因此發展出政黨政治極化,但後者政治極化現象顯著。最後則由台政傳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發表「Political Polarization in Taiwan: the Case of Nuclear Power」,探討台灣民眾對於核能發電的兩極意見。

評論人國立政治大學教授游清鑫、中央研究院政治所所長吳重禮則分別就四篇文章以不同角度的觀點提出心得,討論研究成果。

與會學者發表研究論文

(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與會學者交流

(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第三場次「Revisit the Ethics, Motivation, and Decision-Making of Civil Servants」,由紐西蘭University of Canterbury的教授Alexander C. Tan線上主持,先由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的博士候選人Assel Mussagulova發表其與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副教授陳重安和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教授董翔開共同撰寫之「Saving Lives by Sabotaging a Public Service Mission? The Role of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in Moral Dilemmas」為題,從倫理道德的本質探討公務員工作與道德議題。銘傳大學教授劉祥得與國立政治大學教授陳敦源以「Can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Neutralize Political Polarization? A Focus on Generational Difference between and among Taiwan's Citizen and Public Servants」為題,討論不同世代間,台灣公務員和一般民眾間關係的差異。Institute of Governmental Studies, Korea University研究員Jung-ah Gil以「How Trust in Government Influences Retrospective Voting in Local Elections in Korea: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artisan Bias」為題,討論對政府部門的信任感如何影響韓國地方選舉。評論人則邀請到淡江大學的教授黃一峯以及世新大學教授吳怡融分別就他們在公共行政的研究經驗,和發表人交換意見。

 

與會學者發表研究論文

(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與會學者交流

(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最後,中心主任黃紀為本次研討會閉幕,宣傳明(2021)年10月29日(五)將舉行的2021 TIGC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tical Polarization: Perspectives of Governance and Communication,也歡迎貴賓們再度與會,為本次研討會畫下完美句點。

工作坊 2020/08/27
2020 調查研究方法工作坊「因果推論方法與應用」 圓滿落幕

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與中央研究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經濟學會,在8月19日至21日於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合辦2020年調查研究方法工作坊「因果推論方法與應用」,吸引諸多大專院校教師、學生共襄盛舉。本次研討會聚焦介紹各種因果分析方法的學理,亦將因果分析方法實際應用於經濟學、社會學量化研究,以及選舉調查研究推估上的應用。雖然新冠肺炎仍未趨緩,此次工作坊報名踴躍,學員反應熱烈。

張卿卿老師為工作坊開幕演講。(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為期三天的工作坊,邀請到楊子霆研究員、關秉寅老師和中心成員俞振華老師三位在因果分析方法領域享負盛名的黃金組合,進行總共6場講座。首先由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的楊子霆研究員開場,他先概述幾個社會科學中常用的因果推論方法,其中包括Regression Discontinuity Design, Difference-in-Differences與Synthetic Control method等。楊老師在課程中,皆先從理論介紹開始,並搭配數個社會科學上應用該理論的實例,帶領學員深入認識因果推論方法。楊老師兩天的課程中,除了介紹因果推論方法和實際應用,楊老師亦在課堂中使用R與STATA作為範例程式,分析資料。在介紹和應用之餘,老師更針對每個方法提出可能有的限制或誤差,給學員更全面的認識。

 

楊子霆老師講課。(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工作坊第三天,國立政治大學的關秉寅教授則以多年教學和從事研究的經驗,分享因果推論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時,可能遇到的難題。關教授說明雖然社會科學往往只使用觀察性研究,而非實驗設計的方法進行研究,仍有部分學者積極透過以潛在結果(potential outcome)和反事實(counterfactual)架構之方法論作為基礎的各種量化研究方法。關老師的課程聚焦以反事實架構為基礎所發展出來的傾向分數分析(propensity score analysis, PSA) 方法,探討此方法與反事實因果推論的連結及其在社會學研究的應用。透過瞭解PSA方法,更可以進一步發掘傳統主流的分析方法­,例如迴歸分析方法等,在應用上可能的侷限。

關秉寅老師講課。(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工作坊第三天下午,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的成員俞振華老師透過實證研究,說明因果推論方法該如何應用在調查研究中。俞老師以個人在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員經驗,分享如何以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的相關理論為基礎,利用「入選機率調整法」(propensity score adjustment), 以代表性較佳的調查資料,來修正代表性較差的調查資料,藉以消除後者的涵蓋誤差。俞老師補充近年網路調查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是因為網路調查相較於電話調查或訪問調查,有絕對的及時性;同時,他點出網路調查的偏誤性較高,因為仍有一定程度的涵蓋率不足,反應了數位落差。俞老師最後總結,任何調查研究若追求精準,除了透過配額抽樣、事後加權,最重要還是得有足夠大的樣本群。

杜素豪老師介紹講者:俞振華老師。(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三天的調查研究方法工作坊,學員和講師間問答熱絡,學員皆獲益良多,更讓對因果分析理論感興趣的學員,能有應用練習的機會,本次與中研院調查研究專題中心、台灣經濟學會合辦之2020年調查研究方法工作坊順利圓滿落幕。

講師和與會貴賓合影。(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工作坊 2020/07/20
應用TIGCR釋出研究資料 進行實務工作坊

本中心於 4 月 29 日周三,邀請到中心主任黃紀教授,與文官網調小組召集人董祥開副教授,使用TIGCR在去年釋出的一般民眾定群追蹤調查資料 (TIGCR-PPS 2018) 、文官定群追蹤網調資料 (TIGCR-TGBS 2018) ,介紹 TIGCR 資料庫,並會搭配統計軟體,示範如何運用這兩筆調查資料探索台灣民眾、政府文官的議題立場等重要研究問題。

 

首先,黃紀教授以中心背景及資料庫介紹為本次工作坊開場,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受教育部補助於 2018 年 3 月成立,以政策擬定、施政溝通和政治極化為主要研究方向,希望將研究成果應用於防治、減緩政治極化。本中心標誌性的調查資料為長達五年的一般民眾及政府文官全國性定群訪問資料,目前已經雙語公開釋出:2018年一般民眾定群追蹤調查資料(TIGCR-PPS 2018)、2018年文官定群追蹤網調資料(TIGCR-TGBS 2018)、一般民眾定群追蹤網路調查資料(TIGCR-W-PPS 2020),提供學界互惠以及一般民眾查詢使用。調查資料申請連結:https://tigcr.nccu.edu.tw/tw/surveys/center (以訪客身份登入後,點選「申請資料下載。)黃教授也運用所釋出的調查資料結合中心網站的Nesstar 線上分析功能,展示中心網站的應用價值及調查資料的學術潛力。

當藍綠民眾判斷對方統獨議題立場時,呈現明確政治極化
(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資料應用以及成果說明方面,黃教授利用 TIGCR-PPS 2018 調查資料,分析民眾在認知層面上的政治極化。分析結果顯示,將近六成的民眾對統獨議題其實持中立意見。值得一提的是,民眾對自己的統獨意識,以及民眾預設他人在統獨議題上的立場,有顯著的差異。國民黨支持者雖然較傾向統一,仍以中立佔多數。然而當國民黨支持者假設民進黨支持者在統獨議題立場時,他們卻都認為對方是一面倒地支持獨立;同理,民進黨支持者看待國民黨支持者時,也展現同樣誇大偏頗的意見。這個現象就是民眾在主觀認知上的政治極化 (perceived polarization) ,也是一則透過本中心資料分析結果,令人耳目一新的有趣現象。

不同於大眾預期,其實多數文官是支持年金改革的
(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接著,由文官網調小組召集人董祥開副教授介紹文官定群追蹤網調資料 (TIGCR-TGBS 2018),並透過資料分析調查結果。文官定群追蹤網調主軸是建立相對長期的、針對常任文官之工作滿意度與文官回應性的調查。董副教授以近年備受關注的年金改革議題舉例分析資料,與預期結果不同的是,有超過一半的常任文官認為年金改革是合理的退休改革制度。並且,接近九成的文官認為一般大眾不會同情軍公教成員年改後之遭遇。雖然將近 56% 的文官整體而言是支持年改的,但七成的文官認為政府在年改過程中沒有蒐集正確且完整的資訊,並且不太滿意年改調整的內容和結果。從這份資料,亦可以歸結出年改後,過半文官認為制度改革不會影響自身升遷,且約有 6 成 4 的文官對自己的工作滿意度高。

 

此次工作坊充分展現本中心資料庫建置即時且完善完整,以及中心研究成員的結果分析精闢獨到。黃教授透過資料庫分析,點出台灣民眾的自我認知及對別人看法存在矛盾。而黃副教授則運用資料庫數據,彙整文官對年改更多元、深入的見解。除了中心資料庫建置完整外,民眾亦能透過工作坊影片,認識中心如何結合 Nesstar 和分析軟體 Stata 進行資料分析。

歡迎各位點閱以下連結觀看工作坊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HjqPmL_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