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心與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臺灣政府文官調查研究團隊,在2021年11月5日下午於警察大學台灣公共行政與公共事務系所聯合會(TASPAA)研討會中,合辦「文官制度與政府效能-以台灣政府文官調查第七期(TGBS VII)資料庫進行分析」工作坊。本次活動採線上與實體會議併行,並於臉書社團「貓空論壇」進行同步直播。
此次工作坊由本中心團隊成員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陳敦源教授主持,首先介紹美國學者University of Dayton Assistant Professor Li-Yin Liu,以視訊連線方式為與會者進行專題演講「Cultural theory in the stud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 overview and its potential in Taiwan」,其內容聚焦於文化理論以及此理論在公共行政的研究中如何被使用,並希望能探究文化理論與TGBS互動結合後可以激盪出更不一樣的火花,精彩的內容獲得與會者熱烈迴響。
Professor Li-Yin Liu視訊演講(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本場工作坊共有5篇論文發表,其中2篇為中心團隊成員董祥開教授、廖洲棚教授發表文章:
本中心文官網調小組召集人同時也是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董祥開以-『「學」以致用、但「考」不用? - 我國國家考試科目與實際工作場域應用性之比較分析』為題,探討究竟我國公務員考試的方法及筆試內容是否能篩選出合適的公職人選?考試科目以及內容就實際在職場上的應用程度為多少?以及相較我國的制度,他國又是如何進行公務員的考試?
董教授指出除了民主法治素養、專業科目以及對法律的理解外,有將近八成的公務員核心能力是公務人員筆試無法被篩選出來的。其以各國公務員考試為例:英國在篩選公務員時會以情境題、判斷題以及面談的方式;德國則是面試、筆試以及試用三管齊下;日本同樣多試取才,透過表達及溝通的能力來判斷考生是否適合該公職。大多數現代化國家早已不止以單一筆試作為篩選的方式。
利用TGBS的調查數據,董教授分析公務人員認為考試內容與工作內容實際上是沒有辦法連結的(但跟法規相關的科目則被認為有幫助),並且普遍不覺得透過筆試可以挑選出優秀的人才。公務人員對考試多元化有一定的支持度,其中邏輯測驗最受歡迎。最後,董教授請與會者們一同反思,究竟是專業特質較容易學習還是個人特質較容易被改變,是否應該在篩選過程挑選具有合適人格特質的人,進入公部門後再進行專業特質的培訓?
中心團隊成員董祥開教授發表文章(照片來源:NCCU公行系臺灣政府文官調查研究團隊)
另一篇中心團隊成員發表文章,是由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廖洲棚以「探索菜鳥公務員的韌性:服務動機、工作能力與人際互動之多變項分析」為題,探討公務員的韌性究竟能否被培養?以及可以如何培養?
何謂員工韌性?廖教授表示,此用語係用來表示組織員工適應及應付持續變化職場環境的一種個人層次的理論構念。理論的假設為,韌性越高越能夠不受持續變動的環境影響,同時維持其高績效表現。換句話說,高韌性的員工較能夠強化組織的能力、促進組織的永續性。教授指出內在動機(是什麼驅使該員進入公部門?)、外在動機(報考是為了何種原因報考?)、工作能力是否勝任該職、與職場建立關係之能力為重要之因素。以驗證性因素分析得到的指標來看,此研究在數據上有極佳的支撐,這四個因素皆對員工韌性產生顯著的效果。由分析的結果可看出,如果該員是因為外在動機(組織的推薦等因素,而非個人所望)而進入公部門,則對該員的韌性塑造構成負面的效果,其餘三者皆為正面效果。
廖教授對此研究結果之詮釋為:第一,當一個職員的內在動機越高,表示其越能理解工作的意義,有利於激發其為工作付出的意願,也較容易形塑其職場應變能力;第二,外在動機的部分,公職人員越期望能夠一展長才、實現個人理想,工作表現反而更容易因為變動的組織而降低,而考選部近期有提出預備文官團的計畫,讓有意從事公職的人提早了解環境這樣的作法令人肯定;第三,專業能力若能符合職務的要求,該員的工作表現越不容易受到環境變動之影響;第四,新進公務人員若能夠在職場上有較好的人際互動關係,能夠得到更多的協助,其表現也會越穩定。
中心團隊成員廖洲棚老師線上發表文章(照片來源: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透過此次工作坊,與會學者交流彼此的研究成果。在相互回饋的過程中,共同探討公務員職涯相關議題,並有望能將研究之成果作為改善公務員體制的推動力,不僅能調整國內公務體制的運作,也能增進公務人員之個人福祉或是生涯規劃與保障。本次工作坊於民國110年11月5日順利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