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浪潮來襲,在各領域、各部門的強大運用能力,使AI影響力日益增長。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TIGCR)訪問學者──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公共服務與行政學系 Justin Bullock教授,結合他兩項研究專長:公共行政與人工智慧,於6月19日發表公開演講「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scretion, and Bureaucracy(論人工智慧對政府裁量權與行政官僚的影響)」,聚焦政府如何與人工智慧協作執行裁量權及可能之影響。由本中心成員,國立空中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同時也擔任電子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廖洲棚教授主持。
與會者合影
(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Bullock教授演講影片
(影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人工智慧技術發展一日千里,由於其自動反應與決策、快速並大量記憶、不斷學習等特性,在美國的經濟、預算管理、科技與警務等領域皆已受到廣泛運用,如CIMON協作型機器人。Bullock教授指出,現今政府及企業不僅將其投入資訊溝通工作,更逐漸進入決策制定等更複雜的領域。然而,若要將人工智慧應用於政府裁量權,須考量案件的複雜度與不確定性,以及分析層級的不同。對照裁量程度(低、中、高)與分析層級(個別、組織、制度),若案件屬個別層面(如資料處理或認證許可),僅需低度裁量,可能交由人工智慧經過學習後加以判準;若案件屬制度層面(如危機反應管理),需要具備高度裁量能力,目前的人工智慧則力有未逮。
Bullock教授發表公開演講
(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廖洲棚教授主持
(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此外,公共行政任務的擴展性、成本與內容也都是衡量是否採用人工智慧裁量的標準。Bullock教授認為公共行政領域若採納人工智慧進行低度複雜任務,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但仍需非常注意處理任務的優先次序問題以及訓練過程的決策品質,以利人工智慧持續學習,未來能夠逐漸投入中高階任務。最後,Bullock教授肯定人工智慧能夠因應危機有更快速的反應,也能校正人為決策的偏見之處,惟在道德倫理的界定仍需進一步的討論。
Bullock教授對人工智慧在施政的應用提出建議
(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同日下午,Bullock教授與中心團隊成員閉門座談,為本中心即將於今年之政策報告書提出建議,他認為若能比較行政官僚與一般民眾的政治極化觀感,以及在報告中清楚定義台灣目前政治極化現況與成因,能對於政治傳播領域提供重大貢獻。
Bullcok教授為政策報告書提供建議
(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
中心成員與Bullock教授合影
(照片提供:台灣政經傳播研究中心)